• 2022-01-13 18:42:40
  • 阅读(3183)
  • 评论(15)
  •   新华社西宁1月12日电 题:情暖震区:青海门源6.9级地震救援记

      新华社记者

      8日清晨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产生6.9级地震。此次地震触及青海省3个市州6个区县32个城镇,涉及甘肃等地。

      青海省有10名大众因灾受伤。仅在门源县,有12个城镇,105个村(社区)及种马场、浩门农场1513户13377人受灾。

      1月9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皇城蒙古族乡马营村,牧民预备牧草喂羊。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灾情便是集结号,各方专业救援力气快速反应,英勇“逆行”。迷彩绿、太阳红、火焰蓝……普通而美丽的颜色,汇成一条条期望之舟,在滔滔浪涌中筑起坚不可摧的生命线。

      温暖的炉火让隆冬不再绵长

      地震五天后,记者再次走进牧民甫沙保家中,眼前已是另一番现象。从满是裂缝的房屋里搬出,他们住进了政府建立的帐子。

      帐子内炉火正旺,奶茶飘香。甫沙保一家五口人正围着火炉吃饭。掀开帐子门帘,成群结队的藏羊在草原上寻食,静寂地让人忘却这儿曾产生地震。

      回忆起地震时的场景,甫沙保双眉紧蹙,“房子天花板坠落,咱们不敢回去,在屋外冻得颤栗。”甫沙保叹了口气,“幸亏政府第一时刻送来了帐子和煤炭,让咱们睡了一个温暖觉。”

      地震当天正值“三九”隆冬首日,在离震中最近的门源县皇城蒙古族乡,最低气温低至零下20摄氏度。

      1月10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皇城蒙古族乡马营村,牧民给羊羔喂奶。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震后,青海当即发动严重地震灾祸级应急呼应。满载着煤炭、帐子、棉被、电热毯等救灾物资的车辆从各地“接力”动身,奔赴一线。

      地震中,各民族大众手足相亲,同舟共济。

      皇城乡海拔超越3200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乡,有蒙古、藏、回、土、汉等多个民族。在蒙古族牧民扎不拉暂时寓居的帐子前,来自门源县青石嘴镇的回族大众马金天将数箱方便面、饮料等物资卸下。

      “看到你们受灾,咱们感同身受,咱们携手一定会渡过难关。”马金天说。

      震后第三天恰逢腊八节。一大早,皇城乡政府院内粥香扑鼻,用小麦、牛肉等食材熬制的腊八粥被送往受灾牧民家中。

      1月8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皇城蒙古族乡马营村,海北州消防救援支队队员入户排查。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期望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能遣散冬日里的酷寒。”门源县机关业务服务中心主任李旭明说。

      星斗下的微光照亮回家路

      光是期望,是指引回家的路。在广袤的草原,牧民家的灯火让人心中倍感温暖。

      震后,门源县公安局皇城乡派出所紧迫出动,警车奔跑在乡下道路上。

      从平坦的公路,到高低的土路,再到苍茫草滩,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等应急救援车辆疾驰而过……一道道微光划破黑夜,照亮草原,凝集成震区结实的防地。

      地震时,东滩村牧民董基军在熟睡中被吵醒,他急忙拽着儿子从房里跑出来。“看到远处闪烁的警灯,咱们立马心安了。”

      皇城乡是纯牧业乡,全乡共有1971名牧民。

      1月9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皇城蒙古族乡马营村,村党支部书记万玛才让(右一)在乡民家中排查住宅安全隐患。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地震后,皇城乡马营村牧民索南多杰心中牵挂着另一个“家”,急忙开车前往20公里外的夏秋牧场。“咱们现在住在冬窝子,震中所在地是牧民的夏窝子,我要去看看那里的受损状况。”

      在离皇城乡50多公里外的门源县城,有一群孩子等候回家。

      地震当晚,海北州第二高级中学的操场上站满避险的学生。孩子们裹着厚棉被,教师拿着扩音器,让学生们不要惊惧,并吩咐他们乘坐政府统一安排的公交车,有序脱离校园。

      8日6时许,最终一辆载着学生的公交车安全抵达离县城72公里的珠固乡,全县住校生悉数安全分散,回来家中。

      地震致青海电网313个台区、2833户客户停电,国家电网青海电力公司安排力气及时抢修。现在,震区悉数康复供电。

      当电灯从头亮起,牧民尖木参难掩心中的欢欣。“电来了,家中照明取暖不再忧愁。”

      1月9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皇城蒙古族乡马营村,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门源县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李文科查看电路。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天黑,震区天空布满星斗,牛羊入圈,远处传来阵阵犬吠,救援车辆仍旧88永劫无间奔赴在路上……

      暖阳如故,草原育新

      9日清晨,在皇城乡马营村,冈峦起伏的牧场上,阳光跳过雪山,为寻食的羊群镀上金色。

      新年伊始,正是草原上出产冬羔的时节。马营村牧民贺才姐坐在帐子前,拿起奶瓶,给怀中的羊羔喂牛奶。贺才姐笑着说:“这只羊羔是地震当天出世的,特别灵巧,就像我的孩子。”

      强震袭来,在各级政府的尽力以及灾区大众活跃自救下,震区灾损降至最小,出产日子次序敏捷康复正常。

      皇城乡乡长阿杏仁说:“如此高强度地震,灾损不是很大,一方面得益于近年来脱贫攻坚中高度重视住宅安全,此外,政府和大众灾祸应对才能和自救才能不断提高。”

      苍茫草原,白云悠悠,一抹“红”行进在泛黄的牧场上。党员干部迎着北风与时刻赛跑,在震区最杂乱的点位当前锋,打头阵,成为震不垮的“主心骨”。

      1月10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皇城蒙古族乡政府大院,作业人员煮粥预备派发给大众。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在牧民差毛家,马营村党支部书记万玛才让穿戴印有“党员前锋队”字样的红马甲,细心排查住宅安全隐患。

      屋外,国网青海电力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的李文科穿戴好脚扣,爬上电线杆,查看配电箱里导线衔接状况。

      眼下,门源县城康复了往日的热烈,饭馆、超市照常营业。关于这座阅历地震检测的小城而言,灾祸好像仅仅日子中的“插曲”——街道上,置办年货的大众戴着口罩,络绎在缀满春联、灯笼的赤色“海洋”里,地震并没有减弱年味。

      超市内,市民李林梅带着孩子采办年货。“这是地震后第一次出门,祈愿一切顺利,家人安全。”

      门源县委书记孙绣宗说:“要让大众过一个温暖的冬季、吉祥的新年。”现在,门源县正有序做好救灾物资发放、灾情核对上报、灾区排危除险、防备次生灾祸等作业,竭尽全力获得抗震救灾成功。

      地震总会曩昔,家乡终将安定。

      皇城草原上,飘逸的浩门马俯首奔跑,扬起一路风尘。马群前方,耸峙三百年的永安古城安然无恙,一如它的姓名一般——纹丝不动,永久安定。(记者李琳海、张龙、李宁、柳泽兴)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27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