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20 10:58:35
  • 阅读(8497)
  • 评论(9)
  •   王琦美术博物馆声誉馆长|王炜

      摘要:综观黄永玉近百年绵长的艺术人生,他是一位特立独行勇于创新的艺术精灵,被世人称为“鬼才”“老顽童”。他热爱文学、诗、音乐、木刻、书画。他文武双全,涉猎广泛,具有多重身份。本文经过对黄永玉艺术人生片断情形的回想,期望能够让读者领会黄永玉的人格魅力及作品风貌。在与黄永玉的魂灵对话中,让咱们走进黄永玉的艺术国际。

      面临磨难

      他表现出稀有的诙谐

      他用他的爱、他的怜惜

      战胜了磨难

      他便是黄永玉

      我与黄永玉(1924—2023)相识于1947年的南京玄武湖畔,他与我的父亲王琦都是“木刻青年”。黄永玉在其时的“木刻青年”中年纪最小,被大龄的“木刻青年”称为“鬼才”和“小顽童”。每逢他到来,就会给咱们全家带来欢喜和笑声。有一次他背着一个大画夹,头戴一顶法国贝雷帽,与我父亲相约一同到黄苗子、郁风家去“收账”,由于郁风和黄苗子预订了他的几幅木刻作品,还没有付稿费。那天他分外高兴,兴味盎然地与我和弟弟王仲合影留念,其时咱们都以“黄叔叔”称号他,这个称号一向叫到今日。这个称号叫了66年,时年我5岁,他23岁。“小顽童”到他晚年仍童心未灭,成为人见人爱的“老顽童”。

      在“黄永玉八十艺展”的庆典上,他拿着我送给他的那幅老照片,兴奋地对世人说:“哈哈,50多年了,其时他们都仍是小毛孩儿。”黄叔叔在外面欢声笑语、诙谐诙谐,但他在“木刻青年”中归于特殊,归于一个特立独行、仍然故我的“木刻青年”。当年邵克萍在“木刻函授班”曾与野夫一同给黄永玉回过一封很长的信,信中对黄永玉的作品给予了具体的谈论,他后来在回想这封信时这样写道:“收到他(野夫)和邵克萍同志寄来一封很诚实的长信,把我寄去的整个一大卷木刻每一幅都提出具体的定见,我又高兴又感到自尊心遭到从未有过的损伤,我觉得太不客气了,为什么不留有地步呢?应该说许多的优点嘛,我已不是小孩子……”一个“野”惯了的“木刻青年”,在艺术上一开端就横冲直撞,坚持了一种自在自在的“野性”,他受不了任何的“束缚”和“禁闭”,这或许正是“鬼才”黄永玉的天分。

      黄永玉《瓶花》纸本设色 104.5cm×102cm 1974年

      作为“木刻青年”的黄永玉,与生俱来的一种漫画式的诙谐基因。在抗战时期,木刻与漫画是一对孪生兄弟,是同一个壕沟中的密切战友。黄永玉其时非常敬仰漫画界的长辈张光宇、叶浅予、张乐平等人,他跟随着他们画了很多的漫画,一向沿续到他的晚年,乐此不疲。他的美术生计能够说是从漫画开端的。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心美术学院,有3个闻名的教职员工宿舍,别离坐落火神庙、五老胡同、大雅宝胡同。这3个胡同的宿舍大院,只要大雅宝胡同名声远扬,原因是这个宿舍大院中有黄永玉。1953年,黄永玉携夫人张梅溪和儿子黑蛮从香港回到北京,第一站就住在大雅宝胡同甲2号院。这个院里住有李可染、李苦禅、张仃、彦涵、董希文等美院教师。自从黄永玉来到这个大院,就增添了一个大“活宝”,很快他就成为了孩子们喜欢的“孩子王”。有了黄永玉,这个大院才有了生机和欢喜。我其时住在五老胡同16号院,院里也住有不少美院的教师,有李桦、陈晓南、郑可、艾中信、冯法祀等,但没有一个像黄永玉那样好玩。所以,我经常到大雅宝胡同大院里去玩。在那个大院里,我与彦涵之子彦冰、李苦禅之子李燕、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张仃之子张郎郎、董希文之子董沙贝相识,成为了密切的小画友……

      黄永玉《苗舞》是非木刻43cm×28cm 1947年

      1961年我考入中心美术学院版画系后,黄叔叔的称号便改为“黄先生”了。其时他是版画系第二工作室的主任教师,他的宿舍与美院仅一墙之隔。我了解他那间“斗室”,在那间“斗室”里,他刻了不少经典的木刻作品,画过不少荷花水墨画,也接待过不少知名人士。夏衍曾到过他的这间“斗室”,是夏公把这个“斗室”取名为“罐斋”。他后来迁居到姑苏胡同京新巷宿舍,仍然以“罐斋”命名。

      版画系第二工作室是当年中心美院版画系最活泼的一个工作室,黄永玉招引了全系的同学到第二工作室旁听。能现场感遭到黄先生独有的艺术风貌,当年美院的学生是多么美好。白日在讲堂倾听教师的教训,晚上还要到教师家中去承受艺术熏陶。每逢走进黄先生的“罐斋”,咱们就会迎面感遭到一种稠密的艺术气氛。我坐在润滑柔润的梨木条凳子上,抚摸着身边那心爱的小宠物,身边回旋起高雅的古典音乐,墙上挂着的那幅《肖邦像》似乎在和咱们一同倾听……黄先生的“罐斋”给咱们带来了高兴,咱们心中的抑郁和压力瞬间得到了开释。

      黄先生是一个性情中人,对学生真诚率直。他曾暗里对我说过:“你是科班出身,多好,我不是啊,我成不了大师!”我当即答复他:“您不是科班出身,但你现在却在教咱们科班的啊,何况,科班出来的未必能成为大师啊!”他听后无言答复,最终笑着说:“你真会说话。”黄先生一向对他未能有时机进科班学习深感不安,直到晚年他仍对记者宣布这种慨叹,这是一位朴实艺术家本性的感叹。

      他深知,艺术上要想到达自在王国是一条多么艰苦的进程。作为一个专业的艺术家,既要开释自己的才调,又要束缚自己的才调,只要把握了艺术上每一个细节后,才干真实在艺术上取得自在。

      1953年,黄先生如愿以偿地走进了中心美术学院,踏上了美院教师的讲台,一方面,他是凭真本事走上了这个讲台的;另一方面,他又深感有必要加强基本功的练习。按徐悲鸿院长的要求,他尽力补上素描基本功这一课。他很快懂得了“三大面五大调子”“明暗交界限”“真假”“反光”这些道理,但他并没有盲目堕入纯技能的泥潭,仍据守自己喜欢的“以线造型”的理念,在教育上相同坚持传统线刻练习的课程。他在荣宝斋学习传统木版水印技能,回到校园便传授给学生,他要求学生临刻我国“版画插图”和民间年画。

      黄先生在美院教育期间,创造出了一批经典的木刻作品。这个时期也是他木刻生计中的高产期,比方《齐白石像》《阿诗玛》《森林小学》《栽树》《春潮》《小鹿你好》《葫芦信》《雷锋像》《毛泽东韶山新居》……其间,《齐白石像》《春潮》《阿诗玛》是黄先生线刻木刻的经典,他彻底用单刀线刻法和水印套色完结,灵动洒脱的线与坚毅的刀法彼此磕碰,奏响出黄永玉木刻艺术特有的华彩乐章,尤其是《阿诗玛》这组木刻插图,可谓我国现代版画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1970年,中心美院整体教职员工到河北磁县部队农场劳作锻炼。时年黄永玉46岁,王琦53岁。冬天到了,为了安全,连队规则每天夜里要有两个人值勤巡查,避免坏人损坏。其实真遇到坏人,这些手无寸铁的读书人,也是杯水车薪的。有一天,轮到王、黄2人夜巡,2人在年轻时都是能打善斗的热血青年,自觉有自卫才干,那天晚上两位“木刻青年”畅叙友谊,畅叙我国新式“木运”的往事,回想起在上海、南京、香港那段峥嵘岁月,两个人心潮澎湃兴奋不已!次日,王琦诗兴大发,作打油诗一首赠黄永玉:

      八年木展震沪滨,大新楼头我识君。

      宁都聚首谈艺事,港湾重逢话乐经。

      书画艺事称能手,更有诗文小而精。

      天文地理动植物,博学多识贯古今。

      谈笑自若鼓起时,放言高论誉满厅。

      热心助人乃所愿,巨细事一定必应。

      借问梅溪爱者谁,人间只要黄永玉。

      黄先生看后,当行将诗寄给在北京的夫人梅溪。梅溪回信中说:“这是王兄与咱们多年友谊的实在爱情的流露。”接着,黄先生也即兴赋诗回赠一首:

      巴蜀多奇树,吾兄独昂轩;风雨如晦日,初识在江南。

      博闻惊友辈,文章响雷鞭;一夕穷通论,五月不见山。

      笑谈嘲狂且,斜眼唾邦闲;踏歌玄武湖,谈艺荔枝湾。

      廿载烟云事,抚首忆华年;魏武铜雀地,齐写凤凰篇。

      胸襟寰宇志,方懂斗私难;汗滴似春雨,挥锹如移山。

      胸有向阳红,挥手万顷田;青丝有期乎,清流万里远。

      王琦看后非常感动地写道:“永玉的五言诗比我的打油诗好得多,他的古文学基础很好,创造显露出才调。”黄先生是一位善交诤友的人,也是写作高手,在香港时曾以韩梅友的笔名,在报上宣布过谈论王琦的文章。黄永玉与王琦在农场那3年中,同吃、同住、同劳作,在祸患中结下的友谊难能可贵,值得永久思念!

      黄永玉《“阿诗玛”插图之织布》套色木刻 29cm×23.5cm 1956年

      1973年,中心美院许多教师到户县乡村开门办学,唯有黄先生很幸运地被调到北京饭馆,去为宾馆画画。他带着“一味霸悍”的风骨,拿起了水墨画笔,放笔挥洒!即便在他画的《猫头鹰》被作为“黑画”典型而遭到批评时,他也嗤之以鼻,仍仍然故我地照画不误。他的《猫头鹰》伴随着他的荷花水墨画,反而遭到人们广泛的喜欢和重视。后来在上海为宾馆作画期间,他与林风眠相遇重逢,林风眠问他,北京有没有像他那样画画的人?黄答复:“除了你,还有我!”黄永玉画国画是从白描水仙开端的,他从写生专研白描国画,对他人的谴责历来嗤之以鼻,历来未承认过自己画的是国画。他和林风眠都是我国20世纪美术史上具有开创性含义的重要画家,他们的画风别出心裁,林风眠和黄永玉都是从西画动身,走进我国的水墨画,一个是从油画走进我国画,一个是从版画走进我国画,把油画笔、刻刀转化为毛笔,这种转化并不意味着向传统的回归,相反,他们各自创造出归于自己的一片新艺术六合。

      我有幸目击他在高丽纸上用排笔作水墨画的情形。他将高丽纸铺在废版纸上,用排笔蘸满墨汁,在纸上横涂竖抹,用笔洒脱灵动,然后又很小心翼翼地在那朵白荷上画一只通明的红蜻蜓。在墨色布景的烘托下,整个画面登时充满了生机和生机。另一幅《鱼戏莲》选用朱红重染荷花,在浓墨的烘托下荷花光芒耀眼,一群小鱼横穿畅游其间,最终用工工整整的楷书题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还有一幅《月是故土明》,画的是凤凰山月夜,在模糊的月光下,凤凰山城灯火闪耀,沱江中有一小舟在夜航。黄先生借用杜甫诗句抒发了他对故土的一片厚意!

      20世纪70年代今后,黄永玉进入了水墨画的高产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水墨画创造一向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他的“荷花”系列极具诗性特征,从标题中就能够领会到这种诗性的魅力。比方《赵孟頫诗意·只恐前呵惊白鹭》(1977)、《春风夜放花千树》(1976)、《白荷》(1975)、《大风歌》(1978)、《李商隐诗意·留得残荷听雨声》(1981)、《刘攽诗意·一雨池塘水面平》(1980)、《红莲·欲问红蕖几苍开,忽惊浴罢落日催,也知今夕来差晚,犹胜穷忙不到来》(1980)、《梦中沧海孤鸿影》(2006)、《荷花·千载江山风月我、百年身世去来鸿》(2006)、《苏轼词意·起舞弄清影》(1992)、《见花非花》(2003)。

      黄永玉《白荷》纸本设色 97cm×97cm 1975年

      他的题款也极有诙谐感,在《花路》这幅大画上他题了不少字,最终写道:“……人们陶醉在简略的艺术规则里,规则是永久的,或许你不要,或是你不明白,……艺术创造者和听众、观众不停地换口味,无所谓前进和落后,要知道,这不是科学,而是好玩的文明啊。”他对《十万狂花入梦寐》情有独钟,屡次重复开心资源网创造这个标题。在《独孤》(2012)一画中他这样题道:“世上无此把戏,而吾笔下有之……”确实如此,世上没有黄永玉的荷花“把戏”,在他笔下的荷花,没有一丝八大、白石、大千的影子,他将强悍的线、激烈的色与现代构成相融,奏响出自己独有的荷塘乐章。他不归于任何门派,他独树一帜,在自己的艺术国际中自在翱翔。

      黄永玉的艺术国际五彩斑斓、五颜六色。他的才干触及艺术的各类别,但凡能触及的范畴,他都要测验一下。除了热爱漫画、木刻、写作外,他对修建、雕塑、邮票、陶艺、书本装帧都非常感爱好,黄永玉像海绵那样不懈地吸收各种艺术养分。他长于发现各类艺术类别的利益和闪光点,他的篆刻刀法谨慎洒脱,令人拍案叫绝。他平生只刻过两枚印章,一枚是1950年为其妻梅溪刻过金文藏书印“梅溪藏书”,另一枚是为画家石鲁所制。他的爱好非常广泛,能够在几分钟内用小剪刀把一个人像栩栩如生地剪出来。

      他与文学的情缘贯穿了整个艺术人生。他悉数的艺术植根“楚文明”的土壤,一起又源于他丰厚而传奇的人生履历。他终身都在写作,20世纪90年代出书了《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这些郁闷的碎屑》《老婆呀!不要哭》,其间在送给友人的《这些郁闷的碎屑》扉页上,他写道:“细细咀嚼咱们一同的磨难吧!”其间《大雅宝胡同甲2号安魂祭——谨以此文献给可染先生、佩珠夫人和孩子们》这篇文章,以真诚、仁慈、诙谐、诚实的心态,写了各位大师及其子女们的生动故事,可见黄先生是一个多么重情重义的人。只要咱们读懂了黄先生的这些作品后,才干真实走进黄先生的艺术国际,才干真实深化他的魂灵中去。

      黄先生是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在生命最终的日子里,他在全国各地巡展了“入木——黄永玉百岁版画艺术展”。他在《入木八十年》的序文中,厚意地写道:“这是我一辈子刻的木刻,大部分在这里了,或许四百块左右。”“我年轻时用厚帆布做了个大背囊,装木刻板、木刻东西、喜欢的书本,还有一块被人笑话讲的十几斤重的磨刀石。一听到枪声、炮声,背起背囊跟人便跑。千山万水,八年抗战,这些木刻板子竟然还能聚在身边,有如自己一半的前史骸骨,不离不弃地过了九十六年”。

      黄永玉,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他终身都在阅览、调查、倾听,他睿智的诙谐是其艺术生命历久不衰的源泉。(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28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