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7-30 13:03:46
  • 阅读(7376)
  • 评论(8)
  • 新华社南昌7月30日专电(记者袁慧晶 李美娟)在江西西南的边境小县大余,有一处草木茂盛的园林,其内矗立着一座外型特别的亭子——八角形重檐,16只檐角飞翘,势若腾空;葫芦宝顶分出八道顶脊,青瓦盖顶;底层表里各八柱,正门悬“牡丹亭”字样匾额。

    本年7月29日是我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去世400周年整。汤显祖曾自评“终身四梦,满意处惟在牡丹”,他的戏曲经典代表作“玉茗堂四梦”中以《牡丹亭》影响最为久远——不光被后人用多种声腔演绎,还有日、德、法、英等外文译著传达于海外。本年8月,江西省赣剧院还将在英国爱丁堡艺术节上扮演赣剧版的“玉茗堂四梦”。记者日前重访《牡丹亭》故事的发源地,了解这座亭和它背面传唱数百年的故事。

    “这儿先后招引300多位知名人士景仰前来题诗作画,其间包含叶圣陶、巴金、冰心、艾青、曹禺、田汉等人。”大余县县志办工作人员邓思喜说。

    已故的汤学研究者谢传梅在翻阅许多史料本科毕业证后发现,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提及“南安府”“江右南安府”“梅岭”“梅关”“大庾岭”数十次,而大余县古称大庾县,明代南安府统领大庾、南康、上犹、崇义四县,府衙设于大庾,依此根本能够判别《牡丹亭》中故事的发生地是南安大庾。

    另据史料记载,万历19年(1591年),汤显祖被贬谪到南海之滨的徐闻,两年后又受命迁升浙江遂昌知县,在这一去一返傍边,经过大庾梅岭。现在在园林中,还能见到当年从华夏到南粤的交通要塞——南岸东山大码头;400年前,古人在这儿肩挑手扛上岸越梅关,或是换乘船只改走水路回华夏。

    邓思喜介绍,汤显祖两次途经南安大庾,这儿共同的地理位置给汤显祖留下了深入的形象。可巧升官那次恰逢枯水时节,河内行船不方便,让汤显祖停留大庾县长达月余,有了时刻去访问老友、了解风土人情。

    谢传梅经考证发现,早在南宋,专家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载过两则大庾的民间传说,其一是府衙小姐因爱情而死,葬于后花园梅树的故事;其二是府衙小姐爱上成精的番蕉,遭爸爸对立后投井自杀,又还魂与人相恋的故事。而明初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故事对南安传说进行了拓展,而现在学界多认可《牡丹亭》改编自这一话本。

    邓思喜以为:“南安深沉的文化底蕴,憨厚的社会风情,是汤显祖酝酿《牡丹亭》,把故事发生地定在这儿的主要环境要素。”

    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万叶介绍,《牡丹亭》完稿于万历26年秋(1598年)。数百年来,《牡丹亭》因昆曲推行而家传户诵。

    “宋代曾经的府衙是没有园林建筑的。南安这么的交通要塞,来往官员甚多,常因水位被逼停留,为让这些官员有个好心境,府衙开端建筑园林景象。”邓思喜说,在汤显祖《牡丹亭》戏曲流行后,南安府后花园景致逐步闻名于世,一说“文因景起,景由文传”。

    邓思喜还通知记者,眼前的牡丹亭公园是1996年至1998年政府在县城东山旁“依书造景”重建的。但依据史料记载,南安其时的农耕环境、驿路、官衙后花园景象建制都与《牡丹亭》剧本中描绘得十分相似。记者了解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修的牡丹亭景象仍然迎来观赏热潮,变成文人、游客体会牡丹亭剧情的当地。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27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