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2-01 14:04:37
  • 阅读(10269)
  • 评论(14)
  • 原标题:唱响在生命禁区的中铝人

    “一轮明月、一顶帐篷、一把地质锤、一本笔记”,这段话是对地质人最贴切、最形象的描述。2010年初,中铝矿产资源公司背负中铝公司战略转型的重大使命,成立六年多以来,来自五湖四海的中铝地质人为了“找矿勘查、获取资源”共同的理想目标走到一起。

    中铝资源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发展,有顺境有逆境,大家面对问题,却不忘逆水行舟;追求事业,却不忘脚踏实地;常驻野外,却不忘仰望星空;经历风雨,却不忘心怀理想。

    逆水行舟脚踏实地

    奇特的地质构造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西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将这里建成“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中铝公司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变“输血援藏”为“造血援藏”,中铝资源在中铝公司的坚强领导下,挺近西藏高原,为公司战略转型寻找宝贵的矿产资源。

    2012年8月26日,国土资源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铝公司在西藏拉萨签署《关于加速推进西藏多龙矿集区整装勘查合作框架协议》,在国内首次践行“部、省、企合作实施找矿突破”的新模式。新模式的背后凝聚了中铝资源各级领导干部的心血和努力,经过20多个月的谈判和协调,与西藏地勘局正式会谈21次、非正式会谈30多次,拜会西藏自治区政府40余次,充分表达中铝公司参与并主导多龙矿集区投资开发的强烈决心和愿望,其艰辛和苦难,超乎常人的想象,但中铝资源人,不退缩、不气馁、不妥协,充分发扬“老西藏”精神,以超凡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出色的能力啃下了这个硬骨头,开创了“部省企”的找矿新模式。

    在中铝公司的领导下,中铝资源组织中铝西藏矿业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地质“三光荣”精神,金龙项目找矿勘查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找矿成果,继2013年找矿勘查成果被评为2013年“中国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和获得“国家358找矿战略突破行动”第一阶段十大找矿成果后,截止到2015年底,该项目累计在铁格隆南荣那矿段和拿若两个矿区获得铜资源量超1000多万吨,伴生金约1200吨,伴生银3000多吨。该矿集区尚有巨大找矿潜力,预计铜资潜力超过3000万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世界级铜矿产集中区,通过加大金龙矿集区和班怒成矿带找矿勘查,有望改变全球铜矿格局,彻底改变我国铜资源供应不足局面,并为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仰望星空心怀理想

    李社,2011年3月到中铝资源青海工作。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在平均海拔4500米、32平方公里的勘查区内,全程参与青海抗得弄舍金多金属矿项目。他克服高海拔缺氧带来的不适,充分发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冒着风雪坚守矿区110余天,最长一次带病在矿区连续工作23天,跟踪检查、钻探布设、岩心编录等现场工作,促进勘查工作超常规科学推进,使项目勘查由预查进入普查阶段,甚至局部区域达到详查阶段,大大缩短了开发进程。下了矿区之后,李社被同事戏称“形成了独有的被高原紫外线和烈风塑造的黝黑脸庞”。

    冯军,2011年9月到中铝西藏矿业工作,五年多矿区勘查工作第一线的工作历练,让他从一名年纪轻轻的普通地质工作者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地质技术人员。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温偏低,日温差大。进出西藏,两头适应环境,身体机能会严重受损。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冯军无畏高寒缺氧,成了地质技术人员中野外工作时间最长的人员之一。2013年,他完成了昂青矿区以扎江拉矿段为重点的详查工作;2014、2015年他在金龙公司地质项目设计、审查股票期权、监管、验收等环节发挥主导作用,用过硬的技术本领、坚强毅力与地质团队成员提交了世界级斑岩型铜矿。但是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他都遗憾地错过了。“孩子第一声叫爸爸,第一步走路,我都错过了,遗憾很多。”冯军说。

    刘磊,2013年7月到藏东矿业工作,是一名退伍军人。刘磊虽然不是地质专业出身,但是他有着地质人和军人身上特有的优点。由于综合、党群、人事的工作较为烦琐,刘磊都能及时沟通,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秉承高质高效的标准完成工作。“我们夫妻双方都在西藏工作,父母、孩子都在内地,很少尽到床前之孝和父母之责,很多时候家人生病得不到照顾。”刘磊说。他与爱人都在西藏工作,两人共同坚守在高原,不仅多了一份相互照应,而且多了一份对家的牵挂。

    致敬地质人

    条件艰苦是常态。在西藏生活的人有“两怕”:一怕感冒。一个小感冒常常十天半个月好不了,稍不注意,容易引起脑水肿、肺水肿。二怕受伤。由于高寒缺氧,一个小伤口都很难愈合。每年转暖后,地质人员出野外成为生活常态,去项目现场少则一周,多则几个月,随身携带药品,不敢感冒、不敢受伤,在野外几周不洗澡更是常事,所以地质人员从野外归来,自己美其名曰:“远看像逃难的,近看是勘探的。”

    默默奉献是常态。面朝圣土背朝蓝天,地质人充分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虽然不善言辞,但却默默奉献,一次次找矿重大发现的背后,是他们超乎常人的忍耐和默默无闻的付出。他们的累累硕果与积极布局,为中铝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