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6-20 22:30:49
  • 阅读(733)
  • 评论(7)
  • 中新社香港6月20日电 题:石硖尾旧区换新貌——香港公屋居民住所变迁

    中新社记者 陈逸舟

    从芳姐家的客厅窗口望出去,石硖尾区一览无遗,气候好时能够远望到九龙湾。"我在石硖尾搬了四次家,在这里一共住了63年,即是走不开了,‘夹’住条‘尾’呀。"本年83岁的芳姐大笑着说道。

    被评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的美荷楼变身青年旅社,行将开门经营,一起开幕的还有楼内的"美荷楼日子馆",馆内复原了上世纪50至80年代香港公屋的典型摆设。发生在60年前的石硖尾大火令5万多人无家可归,由此催生了香港榜首代公共屋邨——石硖尾徙置区,完工于1954年的美荷楼是其

    石硖尾是香港公共房子方针的初步。芳姐台甫李桂芳,曾住过坐落石硖尾的香港榜首代公屋——美荷楼,几回搬迁后住进现居的新式公屋,简直能够口述一部香港公屋变迁史。

    二战完毕后,香港许多建筑物被战役炸毁,令房子供给极度缺少,房钱飙升,用废木、铁皮东拼西凑的寮屋成了贫穷居民仅有的挑选。

    1953年圣诞夜,石硖尾寮屋区遭受"火烧六村"的灾祸,5.3万名居民一夜之间无家可归。一贯没有为低下阶级缔结房子方针的港英当局,被逼开端重视哀鸿和寮屋居民的住屋疑问,在火灾现场暂时兴修两层楼的砖房安顿哀鸿。

    彼时住在九龙仔直街的芳姐,尽管避过了这一劫,但却没能躲过次年6月的火灾。"整条街都烧完了",芳姐回想,失掉家乡的哀鸿被逼睡在街边。

    两三个月后,八幢榜首型徙置大厦在石硖尾完工,香港的榜首代公屋由此发生,芳姐一家成了榜首批公屋住户。时过境迁,八幢大厦中仅有现存的美荷楼,通过活化后狡猾已变成了家喻户晓的青年旅社、餐厅和博物馆。

    芳姐说,那家餐厅的方位,即是自个曩昔的家。"美荷楼如今是打通的,曾经不是,是间离隔的,不是如今看起来那么大间的哦,仅仅一角角。唉呀!仲细过劏房啊(比劏房还小啊)。"

    虽是60年前的旧事,芳姐仍对住所面积、房钱的细节浮光掠影:"那时分惨啊,咱们一家四口人,仅仅住靠窗的那半边,靠门的那半边住着两公婆,两家人住一百多呎(约11平方米),各交7蚊租(7港币房钱)。"

    尽管房子小,可是好在是地上,不下雨的时分他们就去室外,在凳子上摆个托盘就餐。有一次,楼上掉下来一只拖鞋,恰好掉进了汤碗里。说起这么的糗事,芳姐抚着心口大笑不止。

    芳姐一家在美荷楼一住即是10年。跟着后代接连出世,半间房子实在是不行住了,他们一家再请求,搬进了一间大了四分之三左右的房子,房钱变成18港元。尽管仍只要一间房,但能够不必和他人拼住,已快乐的不得了。

    70年代是香港公屋史上一个分水岭,芳姐一家也在石硖尾旧徙置大厦清拆以后,由街头搬去街尾,住进了有私家厕所和厨房的两室一厅。自此,公共房子发展为自给自足的小社区。

    约半个世纪的时刻,当局推出不相同的房子方案,包含上世纪60年代的廉租屋方案、70年代的居者有其屋方案、80年代的久远房子战略、90年代的夹心阶级住屋方案。

    1997年香港回归后,公屋方针变成特区政府房子方针中的重要部分。来自香港特区政府房子委员会的数据显现,到2016年3月31日,约214万人(占香港总人口约30%)寓居于公屋单位,而公屋单位的数目则约为789300个。

    2006年,芳姐一家正式入伙新式的高层公屋美如楼,一家六人住三室一厅,每个月的房钱是3500港元,远远低于区内相同条件的私家住所。从客厅窗口向东俯视,几片规整的房子多数是公屋,包含大坑东邨、南山邨等。

    时过境迁,石硖尾公屋周边的配套日子设备也一应俱全。芳姐说,曾经没有街市,都是在路旁边有人担着菜来卖,如今不只有街市,还有市政大楼,图书馆、福利处、长者基地,啥都有。她天天都去石硖尾居民服务基地给会员派饭,热心义工活动,回馈社会,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出色义工嘉许状。

    "还好房子够大呀,否则奖状都无处贴。"芳姐笑道。

    住屋空间和条件改进的芳姐没了后顾之虑,还开端尽自个所能地行善。每个月,她都从特区政府发放的"长者补贴"中省下两百多块钱,接连5年助养一名来自内地陕西省的小女子,方案一贯供到她上大学。

    深水埗区议会议员陈国伟对记者说,曩昔大家说到石硖尾,都觉得寓居环境欠安,但如今有了许多新的气候,也多了许多小朋友,悉数相貌都不相同。

    为真实有住屋需求的人士供给帮忙,一贯都是特区政府房子方针的重心。2017年,特首梁振英的施政报告指出,在2016-2017年度起的5年内兼职 平台 赚钱,将兴修约7.18万个公屋单位。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刘佩琼对中新社记者表明,香港特区政府在公屋方面做了许多功夫,也遇到过一些妨碍。要坚持供给量,特区政府需打破约束,比如对未开发土地要有预算,例如盘活棕地和农用地,要改动产权死板的现状,对改建用处等有所计划。(完)

    免责声明:这篇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自创性以及文中陈说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明,对这篇文章以及其间悉数或许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确保或许诺,请读者仅作参阅,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25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