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6-25 17:54:06
  • 阅读(9850)
  • 评论(11)
  •   作者:黎诺瑶

      中国境内畲族(Shē Zú)总人口为708651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散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市)内的有些山区,其间九成以上寓居在福建、浙江山区。别的畲族族民都散居在赣、黔、粤、皖、湘等地。

      与瑶同源或是古越后嗣

      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哈""达",畲语意为"客人"。"山哈"即指山里人或寓居山里的客人。这个称号不见于史书记载,但在畲族民间却遍及撒播。对于畲族来历,民间说法不一,首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为畲、瑶同源;另一种合肥信用卡套现以为畲族是古代"越人"的后嗣。

      畲、瑶同源说的首要依据是:在汉文史书上通常把畲族叫"瑶人"或"畲瑶";畲族的族谱中多称自个为"瑶人"或"瑶家";散布在粤东的操苗瑶语族言语的畲族,在海丰、惠阳被汉人称为"畲人",但在增城、博罗的却被称为"山瑶";畲族保留的《开山公据》(又叫《抚瑶券牒》)和有些瑶族的《迁徙榜牒》(又叫《过山榜》)都一样撒播着具有氏族图腾崇奉剩余的盘瓠传说,以及有关歌谣和画像,都说畲族原有盘、蓝、雷、钟等姓。如今畲族中虽不见盘姓,但在瑶族中却有许多盘姓以及蓝、雷等姓。以此证实,畲族和瑶族在前史上的根由是很亲近的。

      建议畲族是古"越人"后嗣的说法,是依据汉文史书中对于越、畲地理散布的对照、民间传说和前史记载的偶同或从字意、字音的演变去推论,以及畲、越具有一同的盘瓠传说,一同的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和一同的风俗习惯等,以为畲族乃古越人的后嗣。在"越人"后嗣说中,又有不一样的详细说法,其间有的以为畲族乃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或范蠡的后代;有的则以为畲族是汉晋年代"山越"的后嗣。

      除有上述说法外,尚有几种说法,包含"东夷"说、"广东土著"说、福建土著"闽"族后嗣说和河南"夷"人说,等等。

      畲族有自个的言语,属汉藏语系。畲语和汉语的客家方言很挨近,但在广东的海丰、增城、惠阳、博罗等极少数畲族运用挨近瑶族"布努"语(属苗语支)。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在平时日子中,各地畲族皆知晓本地的汉语方言。

      "畲"字来历甚古,最少早在春秋时就现已呈现,但仅仅南宋末年才开端被用作民族的称号,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前史。元代新开传奇sf以来,"畲民"逐步被作为畲族的专有称号,遍及出如今汉文史书上。新中国建立后,正式把畲族确定为一致的民族称号。

      对于畲族的发源地,各地畲族都传说本籍是广东潮州凤凰山,后来由于历代反抗统治阶级的严酷压榨,被逼逃往深山密林寻找立脚之地。畲族散布的区域归于东南丘陵地带,境内山峦起伏,丘陵布满。海拔大都在500至1500米,闽东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占九成以上,浙南的丘陵、山地也许多,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会亲朋 觅爱侣 "盘歌会"

      畲族公民在迁徙过程中,在开荒殖土的一同,发明了艳丽多姿的文明艺术。畲族的文学艺术十分丰厚,著作有山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儿歌等,音乐、舞蹈艳丽多彩,都有明显的民族特征。由于长时间和汉族杂居的联系,在他们共同的艺术风格中,受汉族文明影响较大。

      山歌是畲族文学的首要构成有些,多以畲语歌唱的方式表达,易为大众所承受,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厚和开展。所以他们的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畲族公民不但在各种节日和喜庆场合歌唱,还在平时日子和田间劳作以歌对话。每年还会举办规划盛大的"盘歌会",他们群集举办赛歌会,以歌会亲朋,青年男女还会经过对唱山歌,寻找情侣。

      畲族山歌以七言为一句,两句为一行,两行称为一条。内容生动活泼,丰厚多彩,体裁广泛,方式多样,涵义深入。传统的山歌有些已流失无传,现撒播下来的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有追述本民族来历和迁徙经过的长篇叙事诗篇《高皇歌》和《麟豹王歌》《元朝十八帝》《封金山》等,还有讴歌劳作和爱情的"杂歌",有取材于本民族的故事传说和汉族的民间神话、章回小说、评话唱本等编成的"小说歌",如《钟景祺》《蓝佃玉》《白蛇传》《梁祝》等。格外是有关前史传说的山歌,更是众所周知,人人会唱。此外,还有很多的革新山歌和新中国建立后的新歌。畲族公民亲身经历了艰巨的革新洗礼,编出不少革新山歌。如今收集到的有"十送郎""十字歌""五把白扇""二十三年革新歌"等。歌唱的方式除独唱、对唱外,还有二声部重唱,畲族公民叫作"双条落",它是中国民歌演唱中稀有的方式,丰厚了中国民间音乐。

      畲族区域大众性的舞蹈多已失传。新中国建立后,文艺工作者依据畲族正月祭祖典礼中道师(本民族祭师)跳的舞蹈,加工收拾为"踏步舞",又称为"猎捕舞",具有浓郁的日子气息,首要反映了畲族公民在行猎过程中的动作。依据畲民在婚礼典礼中的舞蹈动作如蹲步团拜、拜堂、换灯、献茶、敬酒等,加工收拾变成"婚礼舞"。

      畲族公民热爱体育活动,"打尺度""盘柴槌""节日爬山""骑海马"和"竹林竞技"等,都是畲族民间撒播十分风趣、独具匠心的体育运动方式。畲族公民练拳习武之风十分盛行,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已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功夫。畲族功夫分棍术和拳术两种。"盘柴槌"即是棍术中的一种。拳术广泛撒播于畲族山村,是畲族公民代代撒播的民间体育活动。福建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拳术,更是攻防有术,独具一格,代代相传,经久不衰。他们称拳术为"打领班"。

      图腾崇奉和盘瓠传说

      畲族的节日与汉族的大致一样,有新年、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其间以新年、端午最为盛大。畲族也有本民族传统的节日,典型的有会亲节、乌饭节、分龙节、元帅节等。

      由于族支繁殖,后代处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省亲无期,乃定在每年春耕前的阴历二月初二为会亲节,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前史了。当天闽东、浙南畲村都定点集会,举办歌会,畲家诸姓团聚一同把酒会晤。

      阴历三月初三畲民染乌米饭祭祀先人,称"乌饭节",俗称"上已节",是畲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畲族男女三五成群出门"郊游",收集乌稔叶子,泡制乌米饭,思念先祖,并赠亲朋,预祝熟年。

      分龙节,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在阴历夏至后的"辰"日举办(福建霞浦县畲族在五月二十四举办,叫"立秋分龙")。传说这一天玉皇大帝给畲山"分龙",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日,畲族公民禁用铁器,禁挑粪桶,不劳作,也是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寻找爱人的日子。

      阴历八月二十三元帅节,闽东畲族供奉田公元帅者皆行元帅节。是日,杀一只大公鸡,连同别的供品祭神田公元帅。祭罢,举家喝"元帅酒",壮胆驱邪。

      在宗教方面,先人崇拜是畲民十分重视的传统。阴历十二月十五或二十四,粤东畲族将此两日称为"谢神日"。各户备上家畜到祠堂、宫庙感谢诸神。别的,每年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为祭祖日。畲族祭祖,是对先人的思念和祭拜,也是对后代训勉的时机,经过祭祖,追述民族来源的前史,借以激起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内部的联合。

      畲族每一家族有一个祖杖,祖杖雕琢有龙头,这是畲族图腾崇奉的首要象征。在各地畲族中广为撒播的"盘瓠"传说,也是畲族图腾崇奉的遗址。盘瓠传说是说畲族先人叫盘瓠,由于协助五帝之一帝喾高辛停息外患有功而受赐婚娶了帝女三公主为妻,婚后携公主迁居深山,生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繁殖下来就构成了后来的畲族。他们把"盘瓠"传说绘成连环画式画像(称祖图),祀奉忠诚,每三年举办大祭一次。宁德畲族,每三年迎祖一次,日期在阴历正月十四。那天彩旗纷飞,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艳丽刺绣花斗笠

      畲族民间工艺美术的特征,首要表如今服饰苏州贷款公司刺绣和斗笠编制等方面。畲族女子擅长在衣裳、蚊帐眉、被单、肚兜、鞋面、烟袋等上面刺绣各种花鸟和几许纹样。刺绣颜色艳丽明快,比照激烈;用色多以大红、桃红为基调,配以黄、绿、白、蓝各色,有的用金线镶嵌,添加富丽空气,构成一种共同的艺术。畲族姑娘通常七八岁就开端学织造花带。畲族花带长几米到几十米不等,花带颜色多样,宽度小的用来系裙、裤和绑缚衣物。畲乡竹编手工艺品有篮、篓、箩筐、竹枕头、梳妆盒、回纹席等,品种繁多。最具特征和代表性的是竹编斗笠和合手巾带(花腰带)。格外斗笠做工精密,颇有名誉,斗笠斑纹有:斗笠燕、顶、四路、三层檐、云头、虎牙、四格、燕嘴等几种一同运用的斑纹。斗笠是畲族女子喜欢的装饰品之一,畲家姑娘常以花斗笠陪嫁。

      畲族女子服饰民族特征明显。衣尚青、蓝色,多着自织的苎麻布,衣右襟和袖口镶花边,颜色斑斓艳丽。服装样式有福鼎式、霞浦式、福安式、罗连式和丽水式之分。福鼎式通常称福宁东路装,上衣分大领和小领。多用水红、水绿做底色,加绣斑纹。霞浦式又称福宁西路装,流行于霞浦县西、南、中部和东部畲村以及福安东部区域。其特征在于前后衣片长度完全一样,也是大襟式,有服斗和系带,可双面翻穿,逢年过节或外出做客穿正面,素日在家或外出劳作穿不和。福安式领口低窄,青年妇人所穿的服斗刺绣偏宽,领口多为花领,绣工格外精密,多作为盛装、礼衣。罗连式又称罗源式,流行于福建罗源、连江和宁德南部飞鸾一带,通常穿黑色短裤,打绑腿,领上花样由红、黄、绿、红、蓝、红、黑、红、水绿的次序排列成柳条纹图画,上领的黑底上绣有一条水红、黄色的粗线条的天然斑纹,围身裙的图画斑纹以大朵的云头纹为其特征,裙边配上柳条纹原色图画斑纹,十分夺目。丽水式,以浙江丽水区域为代表,赋有特征的是花边衫,畲族称为"兰观衫"。

      畲族妇人逝世和举办婚礼时有专用服饰。专用长裙叫大裙,参与丧葬时大裙黑色、素面、四褶,长至脚背,分筒式和围式两种,与上衣套配,束以广大的绸布腰带或系配色大绸花。婚礼时大裙改用赤色布料缝制,束以红绸结的大绸花。还有专用冠戴叫凤冠,又称公主顶和。尖顶圆口,戴于发髻上,以红绸带或料珠串扣于下颌。婚礼用凤冠系有遮面银饰,俗称"线须",由一块长方形银牌和九串银饰薄片构成,垂挂面前,银牌上有"双龙抢珠"图画,银片纹饰为鱼、石榴、梅花等吉祥物。

      畲族男人服装有两种:一种是往常穿的大衣襟、无领青色麻布短衫,长裤,冬季穿没有裤腰的棉套裤。另一种是成婚或祭祖时穿的礼衣,礼衣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赤色长衫。(黎诺瑶)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16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