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9-02 07:00:05
  • 阅读(13904)
  • 评论(13)
  • 原标题:18岁的芳华这样启航——三代大学生的入学回忆

    大学是人生一个重要阶段的开端。来自四面八方的同龄人会聚同一个校园,一起追逐芳华愿望,是许多人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回忆。9月1日,又是一个开学季,记者造访了不同年代的大学生,记载他们的夸姣入学回忆。

    校园环境在变,求知愿望没变

    "校园好大,环境好美。"这是南昌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给大一重生谢金利的第一形象,4人世宿舍,还装了空调,"不努力学习就孤负了这么好的环境。"

    上世纪70年代末,校园环境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大学重生对新知识、新身手的巴望是相同的。

    "一个宿舍八张床,七张睡人,一张用来放行李。"再过两个月,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孟子为就要退休了,但40年前的大学韶光仍然记忆犹新。他说:"和现在比,其时的教学设施、设备很粗陋,但咱们整天把头扎进书堆里,专心郑州汽车抵押贷款读书。"

    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居民万新荣是康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大学时读了许多书,班级也常常组织活动,看电影、郊游等等。"万新荣说。

    万新荣在青岛上大学,校园离家非常远,那时通讯技术落后,只要把对家人的怀念写在信纸里。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毛国刚则要走运得多。"宿舍现已安装了电话,购买一张电话卡就能够打电话回家。"毛国刚1998年上大学,那时候宿舍不只有电话,台式电脑也可经过电话线接入互联网,但网速极慢。

    今日,无线网络覆盖校园,智能手机现已成为大学生的标配。"食堂饭卡用支付宝处理,咱们身上都不必带现金。"云南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重生刘雨欣说,WiFi覆盖了整个校园,随时能够跟家里人微信视频联络。当然,随时也能接入校园图书馆资源,查阅海量学习材料。

    结交方法在变,同学友谊没变

    1978年,24岁的张建民从湖南湘潭县的偏僻乡村动身,拎着一口杉木板做的中型原木箱,怀揣着36元钱,走进坐落省会长沙的大校园门。木箱子里装了笔记本、钢笔,还有洗脸盆、热水瓶……

    "形象最深的是师兄师姐们都很热心,带领着咱们办妥入学手续,还领回了一堆票证,包含开水票、洗澡票等。"65岁的张建民回忆起40年前的芳华岁月仍然心绪难平。

    和张建民相同,刘婵上大学第一天形象最深的也是迎新的学长。1996年,刘婵考取湖南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物理教育专业。"我记住,其时签到是在校园的老体育馆,高年级的学长给咱们做引导。"刘婵说。

    进入大学,性格开朗的王崴如虎添翼。"我参与学生社团,也进了学生会体育部,不只能够知道许多人,还训练了外交和组织活动的才能。"王崴现在是云南一所高校的教师,他说大学社团和学生会的那段阅历让他获益至今。

    得益于网络的便当,谢金利刚承认被南昌大学选取时,就经过贴吧找到一个二维码,参加重生微信群。还没开学,她就"知道"了上百名新同学。

    赞助方法在变,关爱之情没变

    李俊兰本年考取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她家曾是江西上饶市广信区湖村乡建档立卡贫穷户,尽管现已脱贫但仍然享用扶贫方针。

    "取得入学赞助5000元,路费补助1000元,还处理了生源地助学借款8000元。"李俊兰说,教育扶贫方针让她不必为膏火和日子费忧虑,能够安心学习。

    赞助困难家庭大学生的方针并不是新鲜事。万新荣告知记者,收到大学选取告诉书后,他来到坐落南昌市的高招办,凭贫穷证明,他领到10元赞助。"那时候10元但是不小的数目。"万新荣说,作为贫穷生,上学期间不只免膏火,每个月还有日子补助金,除了伙食费每月还能剩2元钱零花。

    毛国刚老家在鄱阳湖边上,他家在1998年的大洪水中受灾严峻。核实他家受灾状况后,江西农业大学给他免除了一半膏火,还为他申请了3000元助学借款。

    现在,除了助学借款,还有贫穷补助、奖学金、助学金,财政资金、企业和个人捐献,对贫穷学生的捐赞助学方针不断完善。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39  收藏